三、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人人有创造力” 陶行知本人是一位具有很深洞察力的创造的教育家。在他的教育思想中有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即“小孩子有创造力”、“人人有创造力”。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我们加入到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子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我们要钻进小孩子队伍里才能有这个新认识与新发现。” 我们现在也许仍然不能像陶行知那样认识到小孩子究竟有多少创造力,那是因为我们还没有像陶行知那样“钻进小孩子队伍里”,我们往往是以成人的思维水平和能力来看待小孩子,于是只能觉得孩子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幼稚可笑——而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队伍里去成为一员,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我们只有和小孩子在一起无拘无束地谈天说地时,和孩子一起比赛解难题时,和孩子一起搞制作时才会感受到孩子所特有的大胆的想象力、创造力,最起码能感受到孩子们那种创造欲望。他们的创造想象常常是幼稚的、不成熟的,但其中也常不乏合理的成分,那正是创造的星星之火,好好保护,将来是可以燎原的。” 值得说明的是:小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创造,与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有不同的含义——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是人类前所未有的精神或物质产品,而小孩子的创造大多前人曾经历过,只是孩子是在自己未知的情况下所思所为——对大人来说他们的行为是可笑的“重演”,但对孩子自己来说却是他们的首创,我们怎能不承认这是他们的创造呢? 一般来说,小孩子大多数的创造发明虽然对社会发展不能直接起推动作用,却促进着他们本人个性品质中创造因素的发展,为他们今后从事社会的创造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即培养了创造意识、精神和能力的基本素质。所以,我们完全不应当苛求小学生的创造一定要有社会发展价值或一定要是地区、社会的首创,而应着眼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品质及个性特点——这才是素质教育,这是顶顶重要的。 例如,某小学有一位杨达维同学,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异想天开创意发明”——绘制了自己创意想象中的“达维式多功能宇宙太空行走鞋”示意图,并写了说明,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的奖励……那么,中央电视台仅仅是奖励孩子一般的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式的“异想天开”吗?当然不是。
四、陶行知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及给我们的启迪 陶行知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方法是很多的,他将其概括为“六大解放”,即“解放小孩子的头脑、眼睛、嘴、时间、空间、双手”。这里,笔者试阐述这“六大解放”之间的逻辑联系。 1、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和解放小孩子的嘴巴是互相联系的。 所谓解放头脑,笔者认为即解放思想,“让思想冲破牢笼”。这就是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把学生从各种迷信、成见、命定、主观、片面的糊涂观念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敢想、会想、客观地想,不受错误框框的束缚。只有解放了思想,才可能会有创造性的思维。众所周知,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就是八个大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使神州大地产生了多少理论上、制度上、实践上的创新和迅猛发展的奇迹! 从观念上讲,我们当老师的不会否定“解放小孩子的头脑”,也喜欢聪明的爱思考的学生。而实际上,又常常扼杀小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的幼苗——因为我们有些老师没注意“解放小孩子的嘴”。事实上,由于小孩子是天真的,所以他们常常怎样想便会怎样说、怎样问;他们的“嘴”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头脑这个人体这个暗箱的窗口。须知,当小孩子敢问——即使是幼稚可笑的问题或是钻牛角尖的问题,或是因为没有好好上课而课后又来问的问题——这是多么可贵呀!这说明他们在“想”了,思维已经启动了!这里引述两个例子: 一位青年教师教秦牧的散文《土地》时,文中有这样两句话:“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很远的地方”、“收回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一个学生问道:“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这一下使毫无思想准备的老师一时张口结舌,支吾半天,不耐烦地说:“你如少钻些牛角尖,你的学习成绩还会好些吧!”弄得这位学生分厂尴尬、难堪,当时的学习兴趣自然全无。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如何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值得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的。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于老师教《宇宙里有什么》时,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竟然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这时,同学们都笑了起来,有的学生冲口而出:“‘万万'不就是‘亿’嘛!”在大家的笑声中,提问题的同学竟灰溜溜地坐下了。可于老师觉得那位同学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同时又感觉到可以因势利导,于是她问:“既然‘万万'等于‘亿',但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亿颗星星',而却说‘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们都哑了。过了一会,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亿',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从发音来说并不很响亮和清楚。第二,‘万万'好像比‘亿'多。”这时学生们又笑了。其实,从修辞的角度来说,这个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 于漪老师当即给与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学生们都用钦佩的目光看着那个同学,而于老师却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了这个新知识,是谁给我们的呢?”哦,这时,大家才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这个同学十分高兴,这对他以后大胆思考、大胆提问会起到很好的作用。于漪老师对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的积极性真是精心呵护啊!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段话可谓语重心长,耐人寻味。 2、解放小孩子的时间、空间、眼睛、双手及其之间的关系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仅仅“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嘴”还不行,还必须解放小孩子的时间、空间、眼睛、双手。 关于解放小孩子的时间,陶行知先生说得非常明白:“创造的儿童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之解放。”“现在一般学校把儿童的时间安排得太紧。一个茶杯要有空位方可盛水。……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都是准备赶考,拼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遗憾的是,陶行知先生概括的教育现象好像一直延续到今天没有什么改观!中小学生晚上做作业到十一点钟左右是很多的。试问:那些作业都是教师精心为学生设计而非做不可的吗?是很有价值的吗?我们做教师的课知道,学生遇到一道疑难的数学题或是写一篇作文要用多少时间吗?为了应试,忽略了学生一切其它重要的方面,更忽视了学生的求知欲以及良好的思维方式的培养、训练等这些教学中最本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