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仓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63|回复: 26

【诗词学院】含蓄九章与诗家语(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0 23: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新仓镇诗词学会 于 2017-3-27 19:59 编辑

含蓄九章与诗家语(上)



今天我们来讲下含蓄九章--主要是从诗的立意,诗的造景、诗的炼字上讲下如何做到含蓄。
我们先来回顾下,上周我们简单的讲的诗贵含蓄。
说宋代有个诗派,叫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有正式名称的诗文派别。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黄庭坚的诗人颇多,逐渐形成以黄庭坚为中心的诗歌流派。
这个流派中有个叫韩子苍的诗人。有人曾问过他写诗的技法。韩子苍举一前人作品。唐人金昌绪的“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几回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绝句。他说你知道读懂了这首诗,就明白了写诗的技法了。

意思是古人写诗喜欢从一件题外事物开始,这件事物好像和主题并无关系,经过转折,婉转地透露正意。
或者呢,喜欢把心里要说的话,用其他事物来隐含的说出来。这种手法古人用的最多。
这里要给大家说下,黄莺儿的儿字,这个字在平水韵里是平声。那么是不是说明金昌绪的这首诗第一句孤平了呢?
三平了呢?
金昌绪是唐代人,儿字在唐韵里是平仄两用的字。
刚才韩子苍举金昌绪的诗为例,就是要说明写诗贵在含蓄上。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讲下写诗分别在立意上,写景上以及炼字上如何做到含蓄的

一、从含蓄立意上,归纳为三种类型。
1、醉翁之意,意在言外:诗词常常借助客观的物象寄兴言志,将诗人的思想情感表现得含蓄而深沉。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将思绪定格于一个寂静、空灵的画面,托物言志,借景抒怀,令人叹为观止。

又如王安石《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诗人借孤桐表达了正直向上、虚心扎实、愈穷弥坚和无私奉献的人生追求,把思想感情寄寓在鲜明的审美形象之中,以桐自励,含蓄隽永。
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没有一个悲愁字眼,读来令人断肠,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来。古人要表现节操,一般喜欢用松竹梅菊荷等具体事物来代替。为什么呢,如果直接说出人的某些节操,而不使用借物言志这样的方法。这样的诗太直接,很容易写成老干体。

2、王顾左右,意在言他:优秀的诗人也会顾左右而言他,落笔往往不在正面的具体的描写上,而是从侧面、对面迂回地表情达意,务求从虚中见实。

高适《除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第三句用衬托手法,落笔对方,不写自己思念故乡,而写故乡亲人思念自己,把思乡之情抒发得婉转、真挚。


以反面衬托的手法来表达含蓄是古人使用的最多的手法。司马相如最出名的长门赋中也使用过这样的手法,不写陈皇后的冷宫凄惨生活,反而写其他地方的欢歌笑语,从而反衬出陈阿娇在长门宫内的凄苦。举这个例子是说明,反衬手法不仅仅适用在绝句中,其他文学体裁也照样适用。

3、正话反说,意在言深:反笔和正笔相反,是指构思从反面切入,将人的思想情感置于与
环境相反的状态,表意曲折而有情致,体现出立竿见影或见影知竿之妙处。

如唐彦谦的《小院》:小院无人夜,烟斜月转明。清宵易惆怅,不必有离情。此诗抒写离情,前三句层层洪染、蓄势,“不必有离情”却从反面写来,以“反”见“正”,深刻地表现了离情的郁积难遗,妙不可言。

二、从含蓄造景上,归纳为三种模式。
1、以景启思,半露半藏:“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诗忌露忌尽。下语三分,话不说完,留有“空白”,自然会引发读者的思索想象,诗也就耐人寻味了。

如元稹《古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诗人描绘了一幅黯淡而凄凉的图画:美丽的宫女在冷清的行宫中无聊地对着宫花,闲说玄宗遗事。作者只是淡淡地勾勒出特定环境中的特定人物,引而不发,却意在言外,通过一个细小的生活断面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内涵丰富。
唐代有个诗人叫朱庆馀的。曾写了一首“画眉深浅入时无”名扬天下。全唐诗收录他的作品两首,还有一首是宫中词:
寂寂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和元稹《古行宫》表达 的效果是一样的。
我们再来看首例诗
王维的《秋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养麦花如雪”。

诗人前两句写景,气氛淡雅凄清、萧条至极,寓情于景而非直抒胸臆,后两句与前两句色调气氛两不同,形成强烈对比,诗人借助色调的变化,反映其情绪的变化,转换灵活自如,朴实无华,浑然天成。

2、层层布景,亦景亦情: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些诗句句写景,但情寓景中,极具含蓄之美。

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着诗由苍茫的暮色至荒漠的山村,最后至依稀的柴扉和清晰的狗叫,一步步展示出诗人顶风冒雪投宿山村的情景。着墨不多,而人物形象鲜明,蓄意丰富,耐人寻味。

如杜牧《秋夕》:繁阴乍隐洲,落叶初飞浦。萧萧楚客帆,暮入寒江雨。诗写阴云密布,落叶飘飞,片帆孤舟,寒江暮雨,而旅途凄寂之感,寓含景中。有远韵,有余味。

我们再来看首熟悉的作品。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
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
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和“旷”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是那么近,“近”和“清”也是相互依存、相互映衬的。
所以沈德潜说:“下半写景,而愁情自见。’

3、拈景结情,余韵余味:“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乐府指迷》)。诗词以景作结,或以景衬情或情寓景中,可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如元稹《西归(其二)》:五年江上损容颜,今日春风到武关。两纸京书临水读,小桃花树满商山。结句点染商山妍丽春色,而诗人归途中的兴奋喜悦之情,自从景中传出,情韵悠长,神余言外。
再如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行为而不着败亡之事,以景结情,含吐不露,味道更好。
用景句是作为诗词的结尾句,是古人最常用的方法。用景结很容易做到结的深远,结的有味。

三、从含蓄炼句上,归纳为三种方法。
1、弃直就曲,引人入胜:常言道:话有三说,巧说为妙。含蓄炼句自当求个妙处:明是心愁而眼中泪难止,偏怪风儿往眼里吹;心中有结,而言“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




如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这首诗笫三句并未直写怨情,而是通过“玉颜”与“寒鸦”的对比,通过“羡寒鸦”的微妙心理展示出来。无限伤情事,尽在不言中。

2、疑问作结,发人深省:问而不答,构设悬念,供人思索玩味,使诗具有含蓄不尽的韵致,是营造含蓄美的又一手法。如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诗人神往世外桃源,明知不可求而故问,表达了一种深深的怅惘,令人叹息之、向往之。
我们在讲修辞手法的时候讲过设问,用问句做结,更容易做到结的深远。

3、避实就虚,授人以柄:特别以梦境、声音作结,创造一种清幽缥缈的境界,也是创造含蓄美的重要手法,古诗词例子很多,自不必多言。
这个就是以虚笔做结的手法。
以上就是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含蓄九章。

下面我们来介绍下诗家语。
我们常听说,写诗呢要用写诗的语言。这样写出来的诗才有味道。那么什么是写诗的语言呢
古典诗词是音、形、义相结合的语言艺术,有着严格的格律,不但要辞藻丰美、富于变化,而且由于字数的限制,更应言简意赅、以少胜多。所以在字句的锤炼、推敲上,在表达的比兴象征、化典渲染上都应力求精妙。


“诗是语言的艺术”,写诗要有写诗的语言,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写诗的语言,这样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用心。也能更好的理解诗词。

(上)




发表于 2017-1-21 08: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1-21 09:01:1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问好老师。
来自: 微社区
发表于 2017-1-21 09:33: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学习,深受启发!飞儿老师上午好!
发表于 2017-1-21 09:3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啦!谢分享!
发表于 2017-1-21 09:42:2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 11:55: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辛苦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 11:5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姜辣先生,辛苦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 11:5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旧砚池 发表于 2017-1-21 09:01
学习了,问好老师。

谢谢旧砚池版版,辛苦了!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 11:5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河一叶舟 发表于 2017-1-21 09:33
拜读学习,深受启发!飞儿老师上午好!

谢谢会长临赏,在会长面前我班门弄斧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新仓论坛 ( 京ICP备030173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502000080号

GMT+8, 2024-6-15 00:07 , Processed in 0.11385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