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仓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40|回复: 33

即将消失的记忆 ——话说新仓老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3 12: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即将消失的记忆——话说新仓老
                    文:吴朗   图:叶玲玲

        花开花谢,潮起潮退,大自然永恒的法则。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见证过老街的兴盛与衰落。曾经的繁华,早已成为过眼云烟,留给世人的也许是那些即将消失的记忆。
    在楚风文化弥漫的故乡,在曾经农事繁忙、蛰居多年的家园---新仓老街,这个让我梦魂牵挂的地方。说不清楚,为什么我对它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情感百结于愁肠。
       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独自一人漫步于新仓老街的小巷。已是烟花三月的晚春,空气里弥漫着淡淡的泥土与紫云英花草的气味。转弯处,残缺的马头墙,挂满蛛丝的屋檐、斑驳的文革标语字迹以及杂草丛生的庭院映入眼帘,何处去寻找老街曾经辉煌的踪迹?小巷寂静无人,不知是谁家的小院里飘散着桃花的芳香,袅袅炊烟升起,将我的思绪带回老街那并不久远的历史。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3 13: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眸之一:漫步老街,穿越历史时空

     据民国《太湖县志》记载:“县东三十里,有石山潭。水次有北粮乡仓,东南乡民输纳漕粮于此。”民国初,建新粮仓于官子山,新仓就此得名。
     新仓境内有一条河流,她就是太湖的母亲河---长河。古时长河上游水流湍急,流经新仓镇境内时向左拐了一个弯,河道一下子变宽,河水流速减缓,利于船只停泊,新仓老街借此地利依河而建,旧称渡船口。花园隔河相望,两岸风景秀美,阡陌纵横,屋宇相连,新仓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鱼米之乡。
   从老街向东步行约二里,有一座古寺悄然静卧,宝刹庄严,飞阁流丹。庙门上书“河南寺”,乃赵朴初先生所题,俗名:河南庵。该寺历史上屡建屡毁、屡毁屡建。据《何氏宗谱》记载:始祖何真公偕长子清、次子杰、三子重、四子宣于明朝初年自山东迁居新仓,于傅家包旁的一处荒园建何氏香火庵堂一座,不知何时变为佛教庵堂,有僧侣住持其间,咸丰年间遭兵燹而毁。同治六年,乡绅严炳南、何熏棠、何玉函、朱鸿年等倡捐重建。解放前,无为县人王海诚逃荒至此,一直在庵内侍奉香火。“古庵晨钟”曾经是新仓的四景之一。可惜河南庵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拆,今天的河南寺是九十年代在原址上重建的。

    河南庵后有一条小河就是泥河,一年四季流水淙淙,河上一座石拱桥横跨东西,桥名:周公桥。该桥乃周氏始祖周兴公子孙所建,年代已不可考。传说当年聘请了一位技艺精湛的石匠主持修建此桥,鸠工庀材,长虹飞架,石桥快要完工,却迟迟没有合龙口。一日,太湖县令微服巡查至此,见石桥还未竣工,便问石匠何故,石匠颇有难色,答曰:大人未到,此桥难成。县令随口接话:本官乃堂堂七品大人……话音未落,石匠将一石楔悄悄插入龙口,石桥即成。数日,县令坐堂上突然口吐鲜血数升,暴毙而亡。
河南庵旁的周公桥

    周公桥西头曾竖立一座清同治时期的汉白玉“贞节坊”石牌坊。相传那时新仓有一位周姓女子,嫁给花园一位秀才鲁象枢,夫妻二人相敬如宾。后丈夫因病去世,她二十五岁守寡,含辛茹苦抚养子女长大成人,冰霜苦节守寡五十年,晚岁孙曾绕膝,七十四岁时无疾而终,为了褒奖她,县府上奏朝廷,特赐建此坊。
   过桥百余步,新仓粮站大路上,还有一座清乾隆时期的“百岁坊”,该牌坊是六脚双柱冲天式,据老人们回忆,该牌坊上刻有“圣旨” 二字,过去新仓曾有一位百岁老人,仙风道骨,德高望重,声名远播,后来乾隆皇帝下旨建坊。牌坊在封建社会具有褒扬功名,旌表节烈,倡导民风的作用;同时为家族带来过无上的荣光。 “牌坊望月” 过去是新仓的四景之一。听老人们讲,那时每到夏夜,当月光初上,附近的居民都不约而同搬把椅子坐在牌坊下乘凉,享受习习凉风,三五成群,谈论那些久远的故事。这两座历史文物,可惜均在1954年期间被毁,其中“贞节坊”上的残碑半掩在新仓中心小学老校址的草丛中,贞节二字至今依稀能辨。
贞节坊上的残碑半掩在新仓中心小学老校址的草丛中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3 13:0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眸之二:陈氏义渡,便捷两岸交通
      
      古时,水路交通远比陆路发达,新仓河面较窄,但水深流急,经过多年的河水不断冲刷,致使河道渐渐变宽。新仓渡船口是旧时太湖、怀宁、望江、潜山四县交界的水陆码头。
    据同治壬申年《太湖县志》记载:嘉庆二十四年,邑人陈联魁捐渡船二只,冬置板桥二虹,岸南建亭以便行李往来憩息。为久远计,其子常与世范岁时修理,请示立碑”士绅陈联魁,字绍廷,家财万贯,仗义疏财。公元1820年,陈联魁捐出白银购买渡船二只,雇佣船工,在新仓渡船口正式摆渡,过往行人商贩坐船不收分文。渡船长二丈九尺有余,宽七尺,三根桅杆,挂三张帆,两岸对撑。为了支付船工的工资,他将陈氏家族在新仓的田地捐出一顷一十一亩一分七厘,并篆刻碑铭,上书:新仓义渡,不收分文。安庆府奉宪专门在渡口码头上为此立碑,时光流逝,新仓义渡早已成为历史,当年的石碑如今尚存一截,上面布满青苔,“新仓义渡”四字至今清晰可见。
残存的“新仓义渡”石碑
    渡口旁有一座亭子。亭子是由四根粗大的木柱支撑起,六角上翘,上盖青瓦,横梁上有一匾额,墨书二字:长亭。长亭落日” 曾经是新仓四景之一。陈联魁捐建新仓义渡无疑是两岸百姓的福音,同时也为新仓渡船口后来成为集镇创造了条件。
       咸丰八年(公元1859年)夏,太平天国年轻将领陈玉成率长江北岸各路太平军,经太湖、英山、霍山等地进军湖北。6月15日,一支太平军经过新仓河,与驻扎在新仓的清军混战。清兵副都统多隆阿、总兵鲍超驻宿松年余,时出奇兵击太平军于好汉包、香茗山等处,屡次大捷。咸丰九年冬十二月,兵部侍郎曾国藩自湖北进军八里冈,多隆阿移营新仓,鲍超由棋盘石渡河在岔路扎营互为犄角,以此困住太平军。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亲率万余人为前队,驰援太湖,围之数匝。官军力战,太平军退却。十一年秋七月,太平军残部逃窜至东南乡,自新仓渡河,回撤安庆。此后清廷在新仓渡口派遣一营的清军在此防守、设立关卡。
      石山潭在新仓河的下游,往东是营盘山,清军曾驻扎在此守卫粮仓。自清兵在新仓渡船口设立关卡以来,由于需要各种生活用品和瓜果菜蔬、肉类谷物,一些附近乡民肩挑背扛这些生活之需前来交易,天长日久,渐成集镇。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3 13:05: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眸之三:四县通衢,八方商贾云集
      老街的形成,得益于旁边的长河,在以水路为主要交通手段的过去,背靠长河无疑是促使形成集镇的根本。因为新仓渡船口是四县通衢的交通要道,从这里坐船到安庆的客商逐渐增多,附近精明的商人马上看到了商机,他们先后来此兴建商铺,新仓老街逐渐形成。
    据罗湾光绪丙午卷《吴氏宗谱》记载:清同治十三年,吴祥霜自吴家老屋迁居新仓渡船口,置办产业,创号:“吴义发”,经营南货。吴祥霜为人存心仁厚,扶危济困,晚岁望重乡党,他六十寿庆时,奉宪嘉奖九品衔,乡人赠送他一块《一乡善士》的匾额。
     清光绪初年,乡绅吴昭仁在老街开办药店,他本着“匡扶济世”的宗旨,遇见孤寡寒贫的乡下人来买药,很多时候不收分文,所以他开办的药店也广受新仓两岸百姓的称道。吴昭仁后来将药店一分为二:“新德堂”由次子吴世昌主之,“同德堂”由三子吴世鼐主之。
    光绪中期,小池殷家小花屋殷启州来此创号“殷源兴”香店,从事烟香和佛香的制作与买卖。三弟殷华廷开办一家“殷天元”茶馆。其后同宗殷家大花屋殷金水来此开办了一家“殷恒发”的豆腐坊。
    此后迁居于此的商号还有:吴祥林开办的“熙南饭店”、胡国蟠开办的“胡鼎昌”布庄、徐敬文开办的“大有恒”南货店、舒画诚开办的“舒义兴”杂货糕点店、吴昭春开办的“吴德大”南货店、舒象昆开办的“舒同盛”屠宰行、李培元开办的“李合发”铁货店、朱钟琪开办的“朱聚丰”染店等二十余家。
    俗语说“无徽不成镇”。光绪末年,一位名叫傅英文的徽州人,因在外经商亏本,准备在新仓坐船走安庆回徽州老家。借宿老街时,得到“第一楼”的掌柜傅连如的资助,开办了一家药店,取名:“傅同春”。他聘请当地有名的老中医坐堂,同时在武汉、安庆等地选购药材,因经营有方,成为新仓渡船口有名的商号。
    早期的商铺,每家店屋一般有两层,都是砖木结构,店内以梁柱为骨架,铺上木楼板,形成上下两层。老街店面一般都不太大,但内进很深,大部分一进二联,长达二十余米,形成“前店后坊”、“前店后家”或“楼上居楼下店”的特殊结构。
      店铺横梁上方都悬挂着自家商号的匾额,也有的店家向外挑一杆帷幔,上面或绣或写本店的招牌以招揽顾客。每户的店门全是可以拆卸的门板,上面写有编号。有钱人家的商铺,店堂门面上的柱头、雀替上雕刻着精美的花鸟、人物、走兽等图案。走在老街上,脚下是油光幽亮的青石板路。老街的色彩古朴淡雅,鳞次栉比的马头墙,古色古香的牌匾,这一切是新仓老街繁华的真实写照。
      老街逐渐成为方圆几十里最热闹的集镇,来这里做买卖的越来越多,有的店铺还兼营生猪屠宰、打豆腐,鼎盛时期,这条老街上曾经有二十余家屠宰点,十几家豆腐作坊以及从事茶叶买卖、面点、竹器等店铺。
     太湖山里出产树木和竹子,春夏之时,新仓长河上游每天漂来大大小小的木排和竹排,浩浩荡荡,非常壮观。因此新仓老街上的树行非常多,如:茗北朱定恩开办的“朱聚源”树行、花园熊树堂开办的“熊大顺”树行比较有名气。
    码头上的茶馆是最热闹的地方,过往的商旅在等船时都要进来歇歇脚。选择临河的窗边坐下,新仓的盏子粑远近闻名,一定要来两个,再叫上一碟花生米,喝一碗水嫩的豆腐花,那滋味让人回味无穷。窗外长河之水悠悠东去,河上竹排、船只往来如梭,船夫的号子此起彼伏,举目远眺,只见河面上波光粼粼,远处白帆点点,沙鸥翔集,眼前的美景令人心旷神怡。长河远帆” 曾经是新仓的四景之一,如今已成为老一辈心中的记忆。
     清代末期,社会动荡不安。香茗山一带常有土匪出没。新仓渡船口因为商业发达得以远近闻名,同时也成了土匪们经常光顾的地方。街上的商号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募捐银两,组建联防维护治安。在码头和下街口建了两座炮楼,每晚安排人员在炮楼上放哨,并在周围砌一道一丈余高的城墙,确保安全。
    民国初,来渡船口经商的人逐渐增多,老街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民国19年(公元1930年)前后,一批新来的商户买地置房,在涧坝上逐渐形成了一条新街,与老街成90度的曲尺状。
    这些兴建的商号有:花园李远造开办的“李玉昌” 杂货店,何家墩何春香开办的“何记饭店”,何氏开办的“何宏顺”铁匠铺,何金才开办的“何正顺”铜匠店等十余家。姜家大屋姜荣卓开办的“姜元顺” 水烟店远近闻名,清末民初之时,吸水烟曾经是上流社会和有钱人身份的象征。因此用黄铜打造的水烟筒是当时的一件奢侈品。姜荣卓打水烟筒的手艺精湛,让人爱不释手,于是许多客商慕名前来购买。姜家沟有一个叫姜运保的青年人与姜荣卓因为是同宗,他拜姜荣卓为师学艺,颇得真传,后来也开办了一家“姜义顺”水烟店,生意也很红火。
     “望江的犁头新仓的粑,弥陀的生条徐桥的虾” 那时太湖有名的土产品在这里都能买到。因为老街是新仓方圆几十里唯一的集镇,每家的店铺进货出货格外忙碌,柜台上摆放的商品琳琅满目。所以每天来老街买卖货物的人如过江之鲫,人声鼎沸,摩肩接踵,好一幅繁荣的景象。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3 13: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眸之四:风起云涌,烈士血染长河
      夕阳西沉,我独自伫立于荒废的码头,孤独而彷徨,耳边唯有阵阵湿润的晚风吹过。望着远处蜿蜒流淌的长河,不禁心潮起伏。在几十年前那个风起云涌、战火纷飞的年代,这里曾经发生过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就在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浸染过烈士洒下的鲜血。
       据《太湖党史》记载:1926年2月,国民党左派在安庆成立了安徽临时省党部,推举柯庆施为秘书长,周新民等为执行委员。会后二人受安徽临时省党部的委派,以视察员的身份多次到太湖多个地方,指导和推动国民党左派发展组织,建立县党部。
     新仓老街不仅是交通要道,还是太湖的经济重镇,因此也成为中共地下组织发动当地群众起来闹革命的秘密联 络点,卢士奇、严继武、陈振元等人在老街秘密从事地下活动。
    吴宣仁,字萃庵,生于1902年,他是吴祥霜的长子,读了几年私塾,1919又考入太湖高等小学。后来在地下党人陈振元的影响下成为进步青年。陈振元,字灿霞,江塘乡白云村人,中共地下党员,革命烈士。他是罗湾吴家老屋吴宣和的长女婿。吴宣和乃清光绪25年举人,出任过云南盐政监察使,民国初被选为省议员。娶胡氏,生了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吴宣和的大女儿吴淑珍嫁给了陈振元,二女儿吴善珍嫁给了韩述之(中共地下党员,解放后任上海市人民法院院长)。吴宣和是“吴义发”店掌柜吴祥霜的亲侄。吴祥霜54岁时妻子王氏才生下长子吴宣仁,因此吴宣仁比堂兄吴宣和小很多。而陈振元虽是吴宣仁的侄女婿,两人年龄恰恰相仿,经常在一起讨论国家大事。后来在陈振元的介绍下,吴宣仁与王礼仁秘密加入国民党左派,经过上级的批准,并将地下党支部设在“吴义发”店铺后进的一间库房内。
    据《太湖县志》(1995年版)记载,王礼仁经常来往于徐桥、新仓等地,积极宣传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张贴“打倒土豪劣绅、反对不劳而获”、“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等标语,他与吴宣仁一起带领一群青年学生砸毁老街上的天主教堂的十字架,并向过往的行人散发传单,宣传革命思想。
     1927年安庆“三.二三”事变后,安徽军阀陈调元急调刘世舜团从怀宁县石牌镇前往太湖,企图抓捕左派代表。528日,左派县党部接到小池区党部常委周雨农的密报,周新民、戴天、严继武、叶仁山等带领农民自卫军捉住县长张述峨并押上先前扣押的劣绅蒋凯成等迅速撤出太湖,转至黄梅。刘世舜部进城后,一无所获,转而进攻徐桥,破坏了徐桥区党部。然后来到新仓老街,一无所获,悻悻地离开老街,准备经转桥回石牌。不料在鸦鹊岭抓住了王礼仁,将其押至新仓老街游行示众,面对刘世舜部的枪口,王礼仁临危不惧,当即向围观的群众大声痛骂军阀及土豪劣绅剥削百姓的种种罪行,刘世舜气急败坏,命手下将王礼仁五花大绑抬到新仓河滩,身上堆满草纸,浇上煤油点火将王礼仁活活烧死。当晚,王礼仁的遗体被好心的群众偷偷地掩埋了。
    王礼仁是南安洲人,牺牲时,年仅32岁,生有一子叫王卓廷。1960年前后,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柯庆施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回忆录,文章提到了王礼仁1927年牺牲的经过,不久王礼仁被授予烈士称号。烈士已去,长河依旧奔流,仿佛在追思这位革命者的千古忠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3 13: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眸之五:繁盛其时,见证社会变革
      新仓老街的历史不仅是一部经济兴衰史,同时也是一部社会发展史,它折射着每个时代的烙印,它与国家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
     1949年3月太湖县城解放。驻守在新仓老街的国民党六县视察专员望江人洪范久、乡长王成久与自卫队队长燕天纲等人闻讯后逃之夭夭。1949年3月太湖县城解放。为了加强新形势下党的领导,便于开展群众工作,太湖县委任命张锁诚为新仓区委书记,当张锁诚率领工作队进驻新仓老街时,老街上下一片欢腾,人们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欢迎工作队。工作队积极开展宣传工作,安定民心,老街的秩序井然。
     4月底,中共太湖县委在全县划分7个区级民主政府,新仓区政府也设在老街,吴文俊(罗湾大屋人)在1949---1950年被任命为第一任区长。新成立的区委和区政府领导新仓人民开展生产救灾,根据统战精神,留用了开明士绅,发动老街的商户和附近的居民捐款捐物,及时筹备了上级布置的解放军渡江所需物资。
   解放后,老街作为新仓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在当时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51年土地改革,老街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街的天主教堂,解放初期为区公所,后来为废品收购站

    由于老教堂已经不能满足区公所办公,区委决定在下街建新仓区公所办公大院。1952年首先拆除炮楼和长亭。下街头的炮楼,分上下两层,上面一层用作瞭望和放哨,下层里面能容纳二三十人,曾经是国民党自卫队的驻地。1946年,炮楼里面设为小学,吴昭华、舒全珍、李聘儒、朱洪高、舒国亮等先后教书于此。1953年炮楼拆除后,同时筹建新仓小学。其校址原先是“舒义兴”的酒厂和面坊。稍加改造,规模初具,从炮楼上拆下来的大铁门做了小学的大门。望江人孙醒明为新仓小学第一任校长,弥陀人叶朝明为教导主任
    从1954年起到1956年,新仓区同全国一样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公私合营后,仿佛一夜之间,旅馆、医院、文化站等事业单位如雨后春笋般在老街冒出来,“吴义发”店改为缝纫厂,“第一楼”改为扎花厂,将“舒义兴”改为食品厂,  在“大有恒”设邮政代办点。同时下街头建造银行、铁木社、大礼堂等公共建筑,老街又一次焕发勃勃生机。
    这一时期新仓老街开始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因扩建老街至新仓粮站的道路,拆除凉亭,挖走青石板路,此时的老街虽然保留了最初的格局,但已经不是清末民初时的模样了。过去从渡口拾级而上,第一家店铺就是“胡鼎昌”布庄,解放前因经营不善早早倒闭。隔壁“吴泰来”染店的掌柜吴世珩,青年时跟随吴宣仁参加过远征军到缅甸、印度抗日作战。1943年回国后,在上海认识了老乡赵朴初,从此皈依佛教。回乡后,在自家店后建一佛堂,吃斋念佛,不问红尘俗事,每日抄写经文,写得一笔好字,常与赵朴初有书信来往。
     1954年,拆“胡鼎昌”布庄、“吴泰来”染店、“殷恒发”豆腐坊三家店铺,建新仓供销社。供销社曾经是隔河两岸人民唯一购买生活用品的地方,老街每天就像过节一样,人来人往。至今老街依旧还保留了供销社的原样,斑驳的墙壁上依稀可辨当年文革时留下的标语,令人触景生情。
    七十年代初,随着新仓区政府、银行、工商所、高中等单位先后迁走,老街开始走向衰落。特别是八十年代个体户的兴起,人们更不需要像过去那样到老街上的供销社购物。1997年政府在新仓老街上游投入巨资新建了新仓长河大桥,在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的商业街形成。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3 13: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眸之六:黄梅戏班,唱响时代旋律
     旧社会,新仓一带的百姓几乎没有什么娱乐,秋社看戏就成了那时候大家最期盼的节日。每年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就要举行一年一度的秋社祭祀。这时候农忙结束,老街各商号就共同集资,延请太湖、怀宁县有名的戏班来新仓老街唱戏。唱戏当天,隔河两岸的百姓一大早就来到这里赶集,老街人来人往,各个店铺生意兴隆,热闹非凡。
     戏班来新仓演出,舞台就搭建在下街口的五斗坵田里。各种江湖卖艺的闻讯蜂拥而至,有说书的、有唱莲花落的、有玩杂耍的,有剃头的、有卖狗皮膏药的、有放西洋景的,他们的小摊一字儿的排开,嘴里吆喝着,脸上堆着笑,热情的招揽过往的客人。“阳其友大茶壶”格外引人注意,一米高的铜茶壶,溜光锃亮,底下炉火正旺,几位年长的顾客坐在桌边闲聊,水烧好了,只见阳其友师傅一手拿碗,一手按下茶壶柄,一道水箭注入放好茶叶的碗中,滴水不洒,众人叫声好,阳其友颇为自得将茶水送到顾客面前。
    最热闹的地方还是戏台,围观的人群早已里三层外三层将戏台围了个水泄不通,锣鼓声中,舞台人物一个个粉墨登场。比较有名的有:怀宁县的“义友班”、望江县的“长春班”、徐桥镇的“春台班”。每个戏班都有一位台柱子,像“义友班”韩家松演的小生,刘盛扬演的花旦,“长春班”蔡仲贤演的老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身怀绝技,唱、念、做、打样样在行,手、眼、身、法、步无一不精,演到精彩处,人群里就会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受这些戏班的影响,新仓黄梅戏班应运而生。经费由老街各商号赞助,置办了唱戏的行头。演员由群众自发组成,殷银来任新仓剧团团长。农闲之时,大家聚在一起排练。小许畈人陈礼反串花旦、青衣,他饰演的角色大都是人们熟悉的舞台人物,身姿曼妙,唱功婉转。何家墩人何德川演小生,何华宝演老生,李聘儒演净角(大花脸),殷银来演丑角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每到春社、秋社这些民间的传统节日,一场像模像样的黄梅戏就在紧密的锣鼓声中开场了,演出的黄梅戏主要有:《荞麦记》、《恩仇记》、《莲花庵》、《罗帕记》、《卖花记》、《鸡血记》、《二龙山》等。
       唱功居戏曲演出之首,而鼓师和琴师在演出中作用同样重要,新仓黄梅戏班的鼓师是舒满坤,琴师是吴昭华。吴昭华的指法灵活有力,弓法快而流畅,节奏鲜明多变,因此他拉的二胡和京胡,远近闻名。解放前后,许多出名的黄梅戏演员,如安庆黄梅戏班的麻彩楼、潘金丽、许嵩山、贺小霞,太湖的王鲁明、王福英、罗爱文等名角来新仓表演,吴昭华经常被邀请上台操琴。
      1953年,新仓区政府决定扩建从老街到新仓粮站的道路,原先街道上的青石板被铲移走了,同时拆除周公桥西头的“贞节坊”和粮站路上的“百岁坊”。群众将拆下的石板、石柱运至“五斗坵”田里,按戏台的规格四周竖立,里面填上泥土,大家美其名曰:万年台。同年新仓戏班更名为新仓黄梅戏宣传队。
      在新仓戏班老一代的熏陶下,吴树英、傅爱娣、韩珍娥、吴启东、熊善莲等人一批新人也逐渐崭露头角。特别是吴树英的唱功,字正腔圆,委婉动听,扮相俊美,动作自然,深得群众的好评。
    为了迎接第一届商品交流会的盛大开幕,文化站第一任站长郝向东组织排练了“红管家”、“花生种”等反映新社会的黄梅戏。交流会当天,新仓黄梅戏宣传队在“万年台”上的首次精彩演出,获得人们广泛赞誉。后来,吴树英等人在太湖县黄梅戏演出中还获得了表彰。
      1958年全国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运动开始了,新仓区政府组织群众大炼钢铁,拆掉“万年台”做炼钢炉。后来县黄梅戏剧团偶尔来此演出过,上世纪六十年代流行放电影,曾经让新仓人民群众趋之若鹜的黄梅戏演出从此就销声匿迹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3 13: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眸之七:元宵灯会,老街最美记忆
    新仓老街历史上曾有两次规模较大的元宵灯会。第一次是1946年元宵花灯会。为了庆祝抗日战争取得的伟大胜利,老街上的商号们自发组织起来成立灯会,决定举办花灯闹元宵,并推举在新仓一带的威望甚高的“熊大顺”东家熊孟良为花灯会会长。
    每户商号门前的故事花灯非常精彩,吴义发店出的花灯名为“八仙过海”、熊大顺树行出的花灯名为“文财神比干武财神赵公明”、舒义兴糕点店出的花灯名为“姜子牙与闻太师”、同德堂、新德堂出的花灯名为“穆桂英挂帅”、 韩德源屠宰店出的花灯名为“桃园三结义”、傅同春药店出的花灯名为“药王菩萨”等。那年元宵花灯,最被大家称道的是“熙南饭店”掌柜吴启仙亲自编扎的花灯“孙悟空大闹天宫”,孙悟空的造型不仅栩栩如生,点亮蜡烛后还能转动,看过的人无不拍手称奇。
      花灯会一直延续到十五元宵节,每晚不仅表演舞龙灯、舞狮灯,还有打莲湘、猜灯谜、挑花篮等节目,每晚夜幕降临,老街上各家店铺早早就点亮了自家的花灯,真是流光溢彩,令人赏心悦目。老街人声鼎沸,欢呼声、锣鼓声响成一片。到了深夜,人们许久还不愿离开。
    第二次是1981年元宵龙灯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村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那时新仓老街的居民早已不像祖辈那样经营店铺,大部分种田为生。大家对今后幸福的生活充满了憧憬。
    在吴森林、吴世模两人倡议下,老街人民决定共同集资举行龙灯会。当时新仓老街人口有500余人,从事木匠、篾匠、裁缝、铁匠等各种手工业的人很多,大家分工协作,在老艺人的指导下开始编扎龙灯、狮子灯、排灯和各种花灯。
     1981年的春节,是我和小伙伴们童年里最快乐的时光。正月初三下午,老街已是人山人海。敲响催龙鼓,整个老街就沸腾了,在充满喜悦的锣鼓声中,只见广场中间9个精壮男子高举龙灯,在舞龙珠的带领下,整个龙灯如行云流水,一会儿昂首向天,一会儿首尾呼应,一会儿如腾云驾雾,精彩的表演赢得大家阵阵叫好。
    龙灯游街开始了,各种花灯里面的蜡烛被点燃,小孩驮着“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排灯走在最前面,妇女们挑花篮、打莲湘,有各种故事花灯,有鱼灯,紧接着是狮子戏绣球,有网打蚌壳精,有的扮演夫妻观灯、打猪草等黄梅戏,小伙子扮演的五猖面目狰狞,手持钢叉,大呼小叫,走在后面的玄坛威风凛凛……龙灯所到之处家家户户放鞭炮迎接,希望龙灯能给家人带来吉祥和幸福,好一片太平繁荣的景象。
    舞龙灯要跑遍新仓区周边的每个村庄,那年我只有8岁,每晚我和同龄的伙伴们紧紧跟在龙灯的后面,乐此不疲。三十多年过去了,小时候舞龙灯的场面还经常在我的脑海里浮现,令人难以忘怀。
    一阵略带凉意的晚风吹来,惊扰了我的思绪,夜色之中,老街上三三两两的灯光,让四周更显静谧。走过老街转弯处,远处的新街华灯初放,霓虹闪烁,车水马龙,一片繁华和喧闹。
    历史曾经无比眷顾于斯,自清嘉庆以来,近二百余年,新仓风物,老街情怀,那些附着在历史废墟上的荣辱兴衰,所谓清朝遗迹,民国轶闻,或以口传,或以碑铭,凡此种种,终将随着眼前的长河消逝于苍茫的远方。生于斯,长于斯,故乡的风雨依旧,祖祖辈辈讲过的故事至今还在流传,面对老街的繁华与衰落,不知是喜是悲,历史回望,也许只有在沧桑岁月里,才能细细品味出她撼动人心的魅力……
          (编者按——该文已于20161130日发表在《太湖周刊》,此处有改动)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3 13: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6-12-13 13: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时光飞逝,岁月更替,老街在记忆中还是那么的清晰,美好的回忆,留在心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新仓论坛 ( 京ICP备030173号  

皖公网安备 34082502000080号

GMT+8, 2024-5-2 16:45 , Processed in 0.10831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